不久前,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启动仪式上,企业家代表陈荣国就“水泵智造”这个话题侃侃而谈。他的整个讲演过程中,始终不离“创新”两字。
陈荣国原本从事教育培训行业,之后转行做了水泵,行业跨度有点大。新一轮发展中,水泵行业也面临新的转型,作为新入行的“菜鸟”,陈荣国有着不少感触
大溪镇大溪北路两侧,不少水泵公司沿路一字排开,陈荣国的公司位于其中,看上去并不十分起眼。和公司的门面比起来,陈荣国更在意公司的“内功”。
成立公司后,陈荣国并不急着生产产品,他不想重走传统水泵制造的老路,他想走科技创新的路子。“会造水泵的大有人在,创新型水泵的市场占有率却还不高。”因此,陈荣国的想法是,先搞研发,再搞生产。
凭借此前在教育行业上的优势,陈荣国组建了一支由5名博士领头的科研团队,专门对智能化水泵进行研究。第一年,陈荣国一口气砸下780万元用于研发。
“传统水泵行业在智能化方面,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”陈荣国说,传统水泵没有充分考虑水的特征,其实水是有线性关系的,水可以很柔软,也可以很坚硬,随着压力的变化而变化,而这是一般的水泵无法控制的。
经历近一年时间,一个成熟的产品初具雏形。“产品的研发过程,就是不断推翻过去的过程。”陈荣国说,研发就是不断攻克新的技术难题,不断颠覆过去的产品。短短一年时间,陈荣国的科研团队获得26个专利,其中发明专利6个。
说起自己的产品,陈荣国很骄傲。在产品展示区域,他直接将自己的产品与传统水泵进行比较,他认为,只要在操作上一比较,客户自然能看出悬殊。
首先是静音,新控生产的水泵在运作时只会发出一点细微的声音,相比以往传统水泵的大动静,这个声响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。其次是外形,新控的水泵看上去像个小小家电,更有些像熨斗,一改往日水泵给人的“粗犷”形象。
说起这个,陈荣国颇为得意,“我就是想让水泵变成一种小家电,而不是以往的机电类产品,和老百姓有距离感。”
工程师现场会诊,研发中有客户的意见
产品的最终价值是服务客户。为了让客户满意,陈荣国和他的团队一边搞研发,一边让客户试用产品,不断让客户反馈、挑刺,客户反映的意见成为改进产品的动力。
“我们有专门一批工程师负责在外面收集、解决问题。”陈荣国说,某个地方的客户反映问题,就让工程师现场会诊,为客户解决问题,也把发现的问题带回来。这样,公司也因此积累了不少改进的经验。
有一次产品在小试阶段,接到客户反映水泵出现频繁启动的问题,而这一问题,在之后的技术测试中已经被解决,陈荣国当即决定,对这一批次的产品进行全国召回。这次,共有1万多台产品被召回。
“其实这不应该算是质量问题。”陈荣国说,但既然已经有了更好的产品,他认为就该让客户享受更优质的服务。
“召回1万多台水泵,对我来说不是损失,反而在无形中增强了公司的品牌价值。”陈荣国说,这一行动不但能展示他们正在逐步挑战的高难度技术,也让经销商和客户对他们树立信心,也树立了公司敢于承担责任的诚信形象。
对于陈荣国来说,技术的不断研发,也是对自我的不断颠覆,过去研发的产品不断被更新。“有时候我会不断冒出新的想法,一些普通水泵常见的问题,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了,我却总在想能不能去纠正它。”
陈荣国认为,生产出的水泵要安全、稳定、节能减排。这几个字看似简单,要想做出来,却要走一条很漫长的路。
智造发展,最重要的还是人才
在陈荣国看来,跨行业虽然有风险、有挑战,却也让他受益匪浅。
陈荣国说,从事教育培训和水泵行业虽然大相径庭,但两者并非完全没有联系。“在教育行业累积的很多东西,都是有用的。”陈荣国说,比如管理、和人打交道、契约精神等,在两个行业都是相通的。
对于陈荣国来说,企业眼下最紧缺和最需要的,还是人才。“走智造的发展路子,依靠产学研结合,最重要的还是人才。”依靠着以前积累的人脉,陈荣国不断挖掘新的人才。
市政府成立的科创服务中心,给像陈荣国这样求贤若渴的企业家们提供了一个平台,通过科创服务中心,和更多的企业合作对接,解决技术上的难题,自然使陈荣国的研发更进一步。
今年经济形势虽然不乐观,但陈荣国对公司的发展却很有信心,抱着“只要产品好,不愁卖不出去”的理念,他觉得,在水泵智造这条路上,他能走得更远一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