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备监造及检验规范
菱电公司冷却塔设计、生产均按国标CB7190.1---2008及原厂技术标准生产。同时,本公司全面实行ISO9001:2000质量管理体系,对各原材料的进购及生产工序进行严格的检验和监控,并时刻以预防为主,做到全员参与、卓越管理,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以令每一为客户满意,以下为产品各部件生产工艺及检验描述:
1、纤维部件
1.1纤维件生产工艺流程:
检查模具—开料—模具打蜡—刷面胶—切边—成品脱模—钻孔、开孔—打磨—检查—修补—拼装—检验—入仓
1.1.1检查模具:对生产订单所需要用的模具检查光亮度,破烂点进行修补、磨砂、抛光使其达到标准模具水准。模具变形需重新做模。
1.1.2开料:所有纤维毡、纤维席按模具所需尺寸开料,所有胶水料、面胶料按客户订单颜色标准配制。
(1)面胶200KG配色浆20KG配钴水600ML
(2)胶水220KG配色浆2.2配钴水400ML
(3)面胶及胶水每KG配催干剂8-10ML,视环境温度调节。
1.1.3模具打腊:用鸡毛扫将模具上的灰尘扫干净,用脱模(8号黄腊)均匀打在模具上,再用棉纱将模具擦亮,若是修补过的模具必须打腊三次,在修补位上打上脱模水,必须等脱模水干后才可刷面胶。
1.1.4刷面胶:按生产订单上的颜色要求配制面胶,必须用新胶壳面胶及新油刷配制好的面胶均匀刷在模具上,厚度控制在0.2--
1.1.5纤维胶水合成:纤维毡、纤维席需按照模具大小尺寸放,胶水按照每件成品工艺时间长短配制甲乙酮,一层纤维一层胶水,每做一层用排泡器将空气排出压平,按规定层数、厚度完成。
1.1.6切边:等到纤维边干硬至可以切边时(大概5分钟左右),按模具边缘尺寸将边材料切除,若为改型塔需按图纸尺寸切割。
1.1.7成品脱模:等待成品完全硬化(约半小时至一小时),用脱模螺丝批将成品边松开,用脱模顶顶起、卸下来,送到打磨区平稳放好。
1.1.8钻孔、开孔:钻孔孔位模具上定位点钻孔、大小按公司图纸规定,开孔位置、大小按技术图纸、文件。
1.1.9打磨:所有成品按模具尺寸边缘打磨,厚薄均匀,若为改型塔需按图纸尺寸标准切割。
1.1.10检查:对所有打磨好的成品每件进行检查,有无气泡、分层现象,口是否平整,边缘厚度是否均匀,纤维件颜色是否一致,若为不合格品,停放不合格区返工处理。
1.1.11修补:对所有不合格成品进行修补:上原子灰、磨水、打磨、喷漆(或刷纤维、打磨、喷漆),平整达到标准要求,颜色一致。
1.1.12拼装每种新型塔在出货前必须全部试装后才可出货。对有使用半年以上的模具生产出的产品进行拼装,核对螺丝孔是否错位,检查风筒、风扇位圆度、直径有无变型,底盘组装尺寸符合图纸尺寸。
1.1.13检验:成品每件颜色达到一致,每套围板、颈口、底盘、百叶拼装都必须高低一致,每套结合间距一致,每套成品边缘厚度一致,每件搭接口厚度一致,所有洒水盆孔位间距一致,洒水盆配合布水器盖板合装,四边高低一致。
1.1.14入仓:将检查过的合格品贴上合格证,送至纤维成品仓库,停放在每种不同类型区位存放,以便随时出货。
1.2检验规范:
1.2.1外形尺寸与装配尺寸严格图纸生产,打磨后,单件配合尺寸允许误差±
1.2.2外表面胶衣层均匀,表面光滑无裂纹,无气泡,无缺陷。
1.2.3内外表面气泡缺损直径在3
1.2.4边缘整齐,厚度均匀,无分层现象,无变形扭曲现象,直线误差<0.3%。
1.2.5洒水盆洒水孔光滑,无毛刺。
1.2.6表面颜色均匀、稳定,并与合同及生产单保持一致。
1.2.7出货前,需保持纤维件表面干净、光洁,否则需进行清洗清扫。对有特殊要求需进行纸皮包装。纤维件成品上的名称标示应于合同及生产单保持一
1.2.8切边与开孔应在生产图纸的指导下进行,开孔与图纸误差不大于±
1.2.9纤维件平均厚度按以下要求执行(订单及合同有特殊要求则按要求执行,因纤维件部位受力需要可适当厚):
CT—8→CT-10
玻璃钢件名称 |
厚度mm |
层 次 |
重 量 |
允许底料底边长mm |
水盆 |
3 |
毡 2 层 300 kg/m² 席____层____kg/m² |
15 |
|
颈口 |
2 |
毡 1层 450 kg/m² 席____层____kg/m² |
15 |
CT—15→CT—80或CTG—10→CTG—50
玻璃钢件名称 |
厚度mm |
层 次 |
重 量 |
允许底料底边长mm |
水盆 |
4 |
毡 2 层 0.3kg/m² 席____层____kg/m² |
15 |
|
隔水袖 |
1 |
毡 1层 0.3kg/m² 席____层____kg/m² |
10 |
|
颈口 |
4 |
毡 2 层 0.3kg/m² 席____层____kg/m² |
15 |
CT—100→CT—150或CTG—60→CTG—80
玻璃钢件名称 |
厚度mm |
层 次 |
重 量 |
允许底料底边长mm |
水盆 |
5 |
毡 3层 0.3kg/m² 席____层____kg/m² |
15 |
|
隔水袖 |
1.5 |
毡 1层 0.3kg/m² 席____层____kg/m² |
10 |
|
颈口 |
5 |
毡 2 层 0.3kg/m² 席 1层0.8kg/m² |
15 |
CT—175→CT—200或CTG—100→CTG—125
玻璃钢件名称 |
厚度mm |
层 次 |
重 量 |
允许底料底边长mm |
水缸 |
6 |
毡 3层 0.3kg/m² 席____层____kg/m² |
15 |
|
水盆 |
5 |
毡 2 层 0.3kg/m² 席 1层0.8kg/m² |
15 |
|
隔水袖 |
2 |
毡 1层 0.3kg/m² 席____层____kg/m² |
10 |
|
颈口 |
5 |
毡 2 层 0.3kg/m² 席 1层0.8kg/m² |
15 |
CT—225→CT—500或CTG—150→CTG—350
玻璃钢件名称 |
厚度mm |
层 次 |
重 量 |
允许底料底边长mm |
水缸 |
7 |
毡 3层 0.3kg/m² 席 1层0.8kg/m² |
15 |
|
水盆 |
5 |
毡 3层 0.3kg/m² 席 1层0.8kg/m² |
15 |
|
隔水袖 |
2 |
毡 2层 0.3kg/m² 席 1层0.8kg/m² |
10 |
|
围板 |
5 |
毡 3层 0.3kg/m² 席 1层0.8kg/m² |
15 |
|
颈口 |
5 |
毡 3层 0.3kg/m² 席 1层0.8kg/m² |
15 |
CT—600→CT—1000或CTG—400→CTG—1000
玻璃钢件名称 |
厚度mm |
层 次 |
重 量 |
允许底料底边长mm |
水缸 |
8 |
毡 3层 0.3kg/m² 席 2层0.8kg/m² |
15 |
|
水盆 |
6 |
毡 3层 0.3kg/m² 席 2层0.8kg/m² |
15 |
|
隔水袖 |
2.5 |
毡 2层 0.3kg/m² 席 层 kg/m² |
10 |
|
围板 |
6 |
毡 3层 0.3kg/m² 席 2层0.8kg/m² |
15 |
|
颈口 |
6 |
毡 3层 0.3kg/m² 席 2层0.8kg/m² |
15 |
RT—100或RT—1200或NT—80→NT—1000
玻璃钢件名称 |
厚度mm |
层 次 |
重 量 |
允许底料底边长mm |
水缸(RT长方形) |
5 |
毡 3层 0.3kg/m² 席 2层0.8kg/m² |
15 |
|
水缸(正方形) |
6 |
毡 3层 0.3kg/m² 席 2层0.3kg/m² |
15 |
|
洒水盆(RT) |
4 |
毡 3层 0.3kg/m² 席 1层0.8kg/m² |
15 |
|
水盆 |
6 |
毡 3层 0.3kg/m² 席 1层0.8kg/m² |
10 |
|
围板 |
4 |
毡 2 层 0.3kg/m² 席 层 kg/m² |
10 |
|
百叶 |
3 |
毡 1层 0.3kg/m² 席 2层0.4kg/m² |
20 |
|
风筒 |
6 |
毡 2层 0.3kg/m² 席 1层0.8kg/m² |
15 |
|
纤维三叉(NT) |
6 |
毡 3层 0.3kg/m² 席 2层0.8kg/m² |
20 |
|
纤维喉夹(NT) |
3 |
毡 4层 0.3kg/m² 席 2层0.3kg/m² |
15 |
|
压板、挡水板 |
2 |
毡 1层 0.3kg/m² 席1层 0.8kg/m² |
15 |
|
隔板 |
3 |
毡 1层 0.3kg/m² 席 1层 0.8kg/m² |
15 |
|
风帽 |
4 |
毡 3层 0.3kg/m² 席 层 kg/m² |
15 |
|
布水器 |
4 |
毡 3层 0.3kg/m² 席 层 kg/m² |
15 |
2、铁料部件
2.1构件生产工艺流程:
开料—校正—拼装—焊接—打磨—校正—钻孔—检验—热浸镀锌—打磨—校正—编号—检验—入仓
配件生产工艺流。
下料—去毛刺—冲(钻)孔—披锋—装配—焊接—校正—检验—入仓
2.2开料
2.2.1所有材料进料时,应校验材料规格、尺寸、重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,并认真填写材料验收报告,校核无误后,方可以下料。
2.2.2下料应严格按图纸尺寸进行,一般型钢下料,长度尺寸公差±
2.2.3下料后必须标明构件代号,并分类堆放整齐。
2.3校正
2.3.1组装前必须对弯曲变形的原材料进行人工或机械校正;
2.3.2所有码件剪切、啤孔后,必须去毛刺、披锋,方可流入组装工序;
2.3.3经检验合格的码件,用盒子分类整齐堆放,并用标签明代号。
2.4拼装
2.4.1为了减少焊接变形,拼装时采用钢性固定法,即在夹具中定位。
2.4.2根据不同构件、尺寸、角度、制造不同的工装夹具。
2.4.3拼装时点焊位置,尽可能在型钢4个圆角上,码件点焊在两端面与构建接触处。
2.4.4拼装点焊时不允许在夹具或构件上直接引弧,采用引弧板引弧。
2.4.5采用螺孔连接时,除特别标注外,所有连接部件都加装垫片,尽量避免使用长孔。
2.5焊接------打磨
2.5.1焊接前应把焊接区的氧化物,铁锈、油脂打磨干净,用尖角焊锤敲干净点焊时余下的焊渣,
槽钢与板材的焊接尽可能在槽钢内侧,脚焊缝焊脚为5mm。
2.5.2不允许在母材上随意引弧,以便造成电弧擦伤母材,最好使用引弧引弧。
2.5.3焊接时,随时观察焊接变形动态,灵活应用多种焊接方法:如对称焊、分段退步焊、反变形等。
2.5.4焊接完毕,清除焊渣、飞溅金属物后,进行自检,发现气孔、裂纹、未焊透必须补焊。
2.5.5铁料主要受力部件严格按图纸要求,采用双面焊接;
2.5.6附表一:焊条施焊电流参数表:(E43)
焊条直径(mm) |
2.5 |
3.2 |
4.0 |
5.0 |
长 度 (mm) |
300 |
350 |
400 |
400 |
平焊电流(A) |
55~85 |
90~130 |
130~180 |
180~240 |
立焊或横焊(A) |
50~80 |
80~115 |
110~170 |
150~200 |
2.5.7附表二:CQ气体保护焊焊丝K-----17LF
焊接直径 |
焊接位置 |
电流(A) |
电压(V) |
送丝速度 Mm/min |
伸出长mm |
气体流量 L/min |
1.2 |
水平位置 |
100~140 |
25~34 |
3302 |
8~5 |
5~8 |
1.2 |
横焊 |
90~130 |
22~27 |
2778 |
8~5 |
5~8 |
1.2 |
立焊 |
90~130 |
22~27 |
1778 |
8~5 |
5~8 |
1.2 |
仰焊 |
80~120 |
20~24 |
1270 |
8~5 |
5~8 |
2.5.8焊条的管理
1.冷却塔钢结构焊接所用焊条牌号为E4303。
2.应用专人负责领用和管理,并填写相关报告,焊条涂层容易吸潮,用潮湿焊条焊接时易产生气孔和氢致裂纹,因此使焊条应注意以下四项:
(1)焊条使用前必须烘干,在350°C烘烤1小时,然后在100°C保温使用。
(2)取出的焊条应放在恒温内,随取随用。
(3)焊条在一般常温下超过2小时即应重新烘干,连续烘干不超过三次。
(4)为了避免焊条吸潮,在中午、下午、夜间下班箭 ,应把焊条放回保温箱。
2.5.9焊缝外观检验
(1)为了保证焊接质量,焊缝外观检验执行GB50205-2001中附录C中有关规定,符合国家二级焊缝标准。
(2)详情请见国家二级焊缝检验标准表格,我实司目前实施的焊缝检验表。
(3)所有焊缝为连续焊缝,焊脚高5-6mm;不允许断续焊缝。
(4)对有缺陷焊缝进行补焊。
2.5.10焊接位表面需打磨,要求打磨后的焊接位表面均匀,无焊渣,无油渍,空腔件两端直径为6
2.6.校正
2.6.1根据图纸规定的技术要求验收,焊接后构件,扭曲度、直线度和局部变形等应达到制造要求;
2.6.2外形尺寸及孔径尺寸严格按图纸生产,镀锌后的配合尺寸允许误差+
2.7热浸镀锌—校正—打磨修补—入仓
2.7.1表面镀锌层均匀、平滑,无缺陷。
2.7.2镀锌厚度要求参照BS EN ISO 14516:1999标准镀层厚度表如下;
工件厚度 |
局部测量最低厚度um |
标准最低平均厚度um |
钢铁厚度6毫米以上 |
70 |
85 |
钢铁厚度大于3毫米小于6毫米 |
55 |
70 |
钢铁厚度大于1.5毫米小于3毫米 |
45 |
55 |
钢铁厚度小于1.5毫米 |
35 |
45 |
2.7.3对镀锌后的成品进行打磨、修补、校正;打磨要求镀锌铁料表面光滑、平整、不带刺、不流泪;严禁在打磨和校正时损坏外表镀锌层,对一些镀锌质量欠佳的进行修补,对铁料件的伸曲按规定不得大于±
2.7.4对加工好的产品进行清点、整理、归类,并做好标识、编号,零配件需扎捆,对合格产品准备入仓或出货。对不合格的产品按规定程序进行返工或作报废处理。
3、胶片:
3.1间隙均匀,上下表面平整,无塌落和迭片现象,无穿孔破裂,粘接位整齐。
3.2单片外形尺寸严格按水塔标准生产,组装后外形尺寸方塔尺寸允许长宽整体误差±
3.3 CTG、CT、NT系列填料加工要求:
A、胶片热滚压成型后,其波高符合图纸尺寸要求,允许误差为±
B、缠绕时,焊接牢固而不变形;
C、焊接成型后,胶片间距为
D、胶片厚度及质材按生产通知要求订货生产;
3.4 RT系列填料加工要求:
A、对来料的半成品进行严格的检验,对于存在以下缺陷及不符合品予以退货;
a、胶片厚度及材质不符合订货要求;
b、胶片斜纹不均匀,或因吸塑力不足而产生的棱角光滑等;
B、切割时严格按照图纸要求,粘接成块后允许误差为±
C、胶片间距为15
D、胶片基片厚度不小于
3.5 存放及出货前,应进清点、归类、标识及做好防晒、防水、防压、防火等工作。
4、风机
4.1金属风机、塑料风机叶片表面光洁,无裂纹、缺口、毛刺等缺陷。
4.2玻璃钢风机叶片强度可靠,表面光洁,各截面过渡均匀,表面无气泡。
4.3风机叶尖与塔体内壁之间的距离安装后局部间隙不小于
4.4出厂前,叶轮必需做静平衡实验,调整好叶片安装角度,同时做好叶片安装标记,编号定位;
4.5对于生产中出现的风机平衡、接驳器皮带及马达架组合的配合等问题,需及时与公司技术和品质部门联系,共同协商解决。
4.6对风机的技术要求:
A、风机成品必须附有产品合格证,并对风机平衡作标识;
B、对风机成品作抽样检验动、静平衡,并作好记录工作;
C、风机成品深加工时,必须做动、静平衡测试,并作相应编号。
5、电机
5.1必须附有详细的性能参数产品合格证。
5.2配合技术部及品质部,不定期对不同品牌的电机抽样检验运行振动情况,并作好记录工作。
5.3出货前,需检查所配电机各项性能参数与说明书或(及)合同、生产单是否一致。
6、模具:
6.1严格按图纸设计尺寸制作,最大外形尺寸允许误差±
6.2成型模具表面光滑,无裂纹、缺口等缺陷,过渡工艺圆角圆滑,边缘整齐,直线误差<0.3%,单件配合圆模具平均直径允许误差±
6.3平面表面平整,无明显凹凸缺陷。
7、标准件;(参照相应的国家标准)。